《宋代社会的切面:10世纪末至13世纪末的宗室、僧道、士兵》游彪 著 天津古籍出版社
这是一部宋代社会的“设定集”,在扎实史料与犀利笔法之间,展开一个比电视剧更真实也更精彩的“大宋世界”。宋史大家游彪用史家的目光,带读者走进史书阴影下的那些角落:从王公贵胄的日常,到僧侣道士的“下凡”,再到边军士卒的沉默命运,一幕幕宋人真实生活的切面,缓缓展开。
宗室与官宦子弟
在《宋代社会的切面》中,作者专门梳理了宋代宗室和贵族子弟的荫补制度,特别指出郡主、县主一系的亲属在授官上的诸多限制。早在宋真宗时期,朝廷就开始系统规范郡主亲属的荫补权限:从咸平五年(1002年)开始,郡主、县主若请求亲属升官,其被授予的最高职务仅限“殿直”——即中下级武职;次年更进一步明确规定:这些荫补来的官职不能再升迁。到宋神宗熙宁年间改革更为严格:郡主只能在“郊礼”时请求为其亲生子荫补幕职(秘书、文书类小官),若想为孙或庶子争取职位,则需要两次郊礼,即约六年时间,才能推荐一人。而她的丈夫家族,则彻底被排除在荫补名单之外。这些限制多由时人忧虑“宗室外戚权势膨胀”所设,甚至对嫡庶之别也做了明确划分。
更关键的是,宋代仕途讲究“出身”。所谓“有出身”,尤其是进士出身,是官员身份、地位乃至仕途能见度的关键。没有出身,意味着晋升受限、地位边缘,甚至难以获得实权任命。因此,哪怕已有荫补职位,不少官宦子弟仍要参加科考,以谋求真正的“正途”。
作者在书中指出,这也是宋代“崇文抑武”社会风气的体现:荫补固然为贵胄开了门,但进士出身才是通天之路。
宋代出家人的营生
说到出家人,你会想到什么?是佛前清灯、道观静修?是超脱尘世、戒贪戒欲?但在宋代,这些想象恐怕都要“让一让”。
《宋代社会的切面》为读者展开了一幅真实的图景:在这个商业与城市高度繁荣的时代,寺院和道观早已不仅是信仰的空间,更是经济网络的重要节点;而僧人、道士,也不只是持斋念经的修行者,更是手握田产、经营产业,甚至放贷取息的“宗教资本家”。
这一切,并非混乱无序的偶然现象。恰恰相反,宋代是中国古代宗教管理法制最成熟的时代之一。宋代寺院普遍拥有田产、铺面、碾坊、水磨等手工业设施,不少还开设高利贷业务,以佛祖“允许三宝之财放息”的经典条文为合法外衣,广泛参与货币借贷。正如作者指出:“他们以佛塔物出息,佛言:听之。”一声“听之”,似乎便解开了律法与贪利之间的伦理困境。
这些看似“违背出世”的行为,其实正是宋代社会高度商品化的自然延伸。当高利贷成为获利手段,当僧人手握财富再难退回“苦修”的原点,宗教已不再是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而是社会经济生态中的活跃一环。以道教为例,它构建出一个“全民想象的超自然系统”——在现实不解时,人们投向玄妙之力,在人事无法时,寄望神灵回应。信仰与娱乐、安慰与求利、传统与创新交织成一种“民间宗教实践”的现实景观。
今人可能会惊讶于僧道如此“入世”的程度,但在宋人眼中,这正是日常。这些神灵的庙宇和僧尼的身影,不是社会的例外,而正是它最真实的组成部分。在这幕舞台上,宗教既不是隐退的桃花源,也不是至高的圣殿,它是一套“制度化的信仰机制”,也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最世俗、最真实的中国社会。
士兵与国家政权
提到宋代,“冗官”“冗兵”是最常见的标签。该书作者将目光投向军队内部,尤其是那些在历史主线上少有声音的士兵。他们是帝国权力的执行者,也是在复杂制度夹缝中挣扎求生的“沉默人群”。
宋朝初期,赵匡胤设立的拣选制度原本是为了避免五代时期“兵员过剩”和“冗兵冗费”的问题,然而,随着时代变迁,制度的初衷与实际执行之间的落差愈加明显。这一过程中,士兵成为了一个不断“膨胀”的群体,而这些“冗兵”并未真正增强军队的战斗力。相反,冗兵的存在让整个军事体系陷入了混乱。许多原本不具备作战能力的士兵被迫参军,这使得军队的作战能力与其庞大的兵员数量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失配。
在长期的战争与和平变换中,宋朝未能有效地调整和优化兵制。在内外压力的交织下,士兵们逐渐沦为体制下无法消化的“负担”。随着制度的松动,士兵的年限一度延长,许多士兵即使无法参与战斗,依旧被编入军队,成为“剩员”。这些士兵没有退役保障,只能依赖国家支付的微薄军饷,最后不得不依靠社会救济生存。
尽管宋朝在多个历史阶段采取了裁兵运动,但这些改革往往因边防压力和地方利益的博弈而未能深入推进。每当冗兵被裁撤,地方和边疆将领便以“战事未休”作为理由,要求朝廷重新增兵。而这种循环反复的政策,使得宋朝军队始终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冗兵问题。
三幕落尽,我们跟随作者,看到了不一样的大宋社会:既非纸上谈兵的制度条文,也非灯火阑珊的宫闱传说,而是藏在典章制度与边角人物之间的真实切面。宗室子弟的荫补与挣扎、僧人与寺院的世俗与利益、士兵们在制度夹缝中的沉默与漂泊,有了被看见的机会。那些“无声的群体”,他们的生活、他们的痛苦、他们的选择,也同样构成了这段历史的脉络。
(作者为出版社编辑、书评人)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夏若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