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轨道交通4号线,作为山东省重点建设项目和济南市轨道交通二轮规划的关键线路,自开工以来,便以其独特的施工特点、先进的技术应用,吸引着社会各界的目光。
4号线一期沿济南市中心城区东西方向U型敷设,连接小高庄、西客站片区、经十路沿线商业区、济南奥体中心、唐冶章锦片区;线路全长40.3km,共有区间35处,共设置33座车站,全部为地下站。
绿色施工 降噪防尘守护城市生态
为最大限度减少施工对城市环境的影响,4号线全面践行绿色施工理念,采用全封闭绿色施工罩棚,运用新型潜孔锤桩基施工技术,自主研发“取土降噪器”,利用“天幕” 围蔽基坑,并结合喷淋和雾炮系统进行全面防尘,真正实现了低排放、低污染、低噪音施工。
让路于民 “动态围挡”保障市民出行
在经十路下方建设地铁,交通疏解、管线迁改和周边协调工作面临诸多难题。4号线项目部始终坚持“占一还一”、“少挡一米是一米,少围一天是一天”的管理原则,创新提出“动态围挡”施工法,规定地铁围挡施工须在晚上10点后开始,次日凌晨5点前完工,最大限度减少路面占用时间,保障市民出行顺畅。
为了更好地让路于民,浆水泉路站克服施工空间狭小、环境湿热等不利条件,将原计划的明挖施工方式调整为部分暗挖和盖挖方式;奥体中心换乘站则改为全暗挖式施工,创新采用“逆向建造”和“横向洞盖”技术,在地下逐步“掏”出一座车站,成为省内首座采用超浅埋全暗挖式施工法的地铁车站。
科技创新 BIM技术应用全同期
面对复杂地质与城市密集区施工难题,4号线建设将 BIM 技术(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缩写)贯穿设计、施工、运维全周期。在八一立交桥站,通过 BIM 三维地质建模与施工模拟,精准预判岩溶地质风险,优化盾构机刀盘设计与掘进参数,实现日均6 - 8环的高效推进。机电安装环节,BIM 技术推动装配式施工革新,以“乐高式”模块化拼装替代传统散件作业,减少管线碰撞 90%,施工效率提升 40%,人工成本降低30%。
因地制宜 铸就泉城新地标
最深车站八一立交桥站。基坑最深达32米,为地下4层结构,交通导改难度大。项目团队创新采用“抓、钻、铣”攻克上软下硬变身地连墙高效成槽难题,首创半结构车站盾构机接收和吊装、大跨无柱无覆土顶板盾构吊装等工法,克服盾构机无条件吊装和提前接收等施工难题。车站位于保泉核心区,采用动态水位监测和降水回灌系统,成功克服富水深基坑降水和临近基坑回灌安全难题,保证工期和基坑安全。创新采用中板加强方案,实现站后施工与结构施工同步推进,开创地铁建设新思路,成为全线结构施工工效最高车站。
浅埋地下车站泉城公园站。为减少对地下水移运的影响,设计阶段将泉城公园站站整体抬升至地下水位以上,相对于传统地铁车站整体抬升了6米,最深处埋深仅15.3米。车站抬升后,车站部分结构高出地面,为全线唯一一座半地上车站。同时,综合考虑周边环境,通过车站建筑风格与泉城公园深度融合,车站出地面部分采用连续的拱形结构形成高低起伏的空间,利用大跨拱结构,挑起地铁与公园的主出入口高大空间,形成独特的建筑风格。
4号线的建设,是一场与时间赛跑、与困难较量的伟大征程。建设者们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创新进取的精神,在泉城地下打造出一条智慧、绿色、安全的交通动脉。这条线路的建成,将有效缓解经十路交通压力,加强城市东西向联系,大幅提升市民通勤效率,为泉城市民带来更多的幸福感与获得感,也必将为济南的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