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成都日报锦观新闻
近年来,人工智能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与战略布局的核心领域,持续释放“头雁”效应。自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人工智能+”行动以来,2025年8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进一步作出系统部署,标志着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正式进入国家战略加速期。
为深入贯彻国家人工智能发展战略,深化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和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近日,《成都市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若干政策》正式发布,为成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该政策有何亮点?又该如何解读?对此,记者采访了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
四大方向精准施策
全链条赋能AI产业
据该负责人介绍《成都市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若干政策》围绕“夯实人工智能要素、深化场景应用、营造良好生态、提升行业影响”四大方向,制定了8条、12款政策。
聚焦“要素供给”,助企降本增效。鼓励优质算力普惠供给,每年发放不超过1亿元算力券,最高可抵扣不超过60%的算力购买费用,每家算力需求方每年累计可领取最高500万元算力券。鼓励数据中心绿色发展,对新获批的国家绿色数据中心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鼓励企业广泛应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按不超过年度模型使用费用的30%,给予最高100万元补贴。
聚焦“场景应用”,鼓励创新示范。鼓励开放人工智能应用场景,支持企业联合场景应用方、高校院所等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开展“人工智能+”行业应用联合攻关,打造标志性应用场景。每年遴选不超过20个标杆场景,按实际投入的30%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聚焦“生态优化”,引导资源配置。鼓励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创新,对获得“吴文俊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奖”的个人或团队,给予最高50万元一次性奖励。支持人工智能理论创新,对在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创新上有重大突破或重要影响的个人或团队,给予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获得天使、风投、私募等投资的人工智能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奖励。
聚焦“品牌塑造”,提升行业影响。支持品牌推广,对参与国内外人工智能领域顶级展会的企业,给予单个企业单场展会最高10万元补贴。鼓励打造具有行业影响力的“爆款”产品,给予最高100万元一次性奖励。鼓励企业上榜,对新进入国际国内权威榜单的企业,给予最高10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新入选国家部委人工智能典型案例的,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
市区联动形成合力
共筑人工智能产业政策体系
当前,成都已构建起市、区两级联动的人工智能产业政策体系,政策资金总规模超10亿元。
市级层面先后出台《成都市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若干政策》《成都市加快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成都市进一步促进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措施,为推动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全面支撑。
区级层面先后出台《四川天府新区关于促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成都高新区关于支持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等专项政策,为做强全市人工智能产业链承载地功能提供有力支撑。
市区联动构建起人工智能产业政策体系,具备诸多特色亮点,汇聚起打造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的强大合力。如,聚焦人工智能对算力的需求呈现指数级增长的态势,成都继2023年全国首发算力券政策以来,市区两级算力券政策规模已从每年1000万元提升至2亿元;聚焦人工智能与各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每年支持超1亿元场景专项资金,鼓励打造“人工智能+”标杆应用场景。
政策驱动靶向发力
奋力打造产业新高地
成都作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以及全省人工智能主要承载地,自2022年开始就将人工智能作为全市重点产业链专班推进,围绕“1+3+1”发展体系,以AI芯片为核心,以算力、算法、数据为基石,以场景应用为牵引,构建起覆盖研发、生产、服务全链条的产业生态,全市人工智能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
据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全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和企业总数实现“双千突破”,近三年平均增长率32.5%;2025年上半年,成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750亿元,人工智能相关企业超1100家,8家企业入选四川省人工智能链主企业,6家企业入选省“人工智能及机器人应用产业明星企业”目标企业名单,5家企业进入全国人工智能百强,4家企业入选2025福布斯中国人工智能科技企业TOP50系列榜单,成都入选“2024全国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创新最佳实践TOP 10城市榜单”。
成都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技术管理部副部长田敏表示,“《政策》从应用场景、爆款产品、投融资等多个方面为企业提供了精准支持,体现了成都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的坚定决心,让我们感觉非常振奋,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成都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成都加快《政策》落地,进一步抢抓人工智能发展重大机遇,聚力推动产业载体提质扩容、技术创新突破攻坚、产业基础持续夯实、企业能级梯度跃升、应用场景示范推广、特色赛道创新突破、产业生态协同发展,加快打造创新活跃、能级领先、应用广泛、要素集聚的全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