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百科
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商洛山阳:荒山上种出“金叶叶”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10 09:20:00    

近日,站在商洛市山阳县南宽坪镇与漫川关镇交界的黄花岭上,眼前是省内连片面积最大的茶山——莲花茶园。海拔850至1100米的山坡上,绿浪翻滚,茶香弥漫。谁能想到,30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贫瘠的荒山!

山阳县莲花茶园——中国最北端的高山有机茶园。

“1995年之前,这里就是荒山,老百姓收入低,没有出路。”陕西金桥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许红飞指着脚下的土地,声音里带着感慨,“从1995年种下第一片茶开始,漫山遍野的绿色就铺开了。我们走的路,实实在在就是把生态价值转化成经济价值。”

许红飞正是这条转换之路的先行者。1995年种茶,1999年建厂,2005年注册公司,金桥茶业在荒芜中扎根生长。如今,莲花茶园已带动周边5个村3000多户农民共同发展茶产业,户均增收13000元以上。荒山披绿装,绿叶悄然蜕变为致富的“金叶叶”。

茶山活起来,人便聚起来。在茶厂洁净明亮的车间里,茶艺师韦正云专注地展示着冲泡技艺。“以前在外面打工,东奔西跑,收入也不稳当。”这位漫川关镇莲花村的姑娘笑着说:“现在好了,家门口空气好,离家近,工作也体面。”2022年她回到家乡加入金桥,月收入稳稳超过3000元。像韦正云这样被茶香“唤”回的年轻人,在茶企里越来越多。

采茶季的繁忙更是山间一道流动的风景。许红飞介绍,每年从2月到10月底,采茶工的身影点缀在层层茶垄间,“旺季每天要1500多人,淡季也得50多人撑着。”采茶实行称重计酬,熟练的茶农平均每天能有150元的收入。仅采茶一项,金桥每年支付的工费就超过100万元。这份沉甸甸的“绿色工资”,滋养了无数山乡家庭。

63岁的全贤林在茶园已坚守了17个春秋。他粗糙的双手抚过油亮的茶叶,眼中映着茶山的今昔巨变:“从开始的默默无闻,到现在这宏伟光景,我是看着它一点点‘长’起来的!”岁月刻在老人脸上,更把一座茶山的崛起刻进了他的生命年轮。

绿叶生金,不止于采摘与加工。许红飞敏锐地捕捉到茶产业更广阔的融合空间,“2016年,我们就开始打造茶旅融合项目。”金桥开辟了研学路线,单次可接待300余名师生;茶园小屋9套19个床位让游客枕着茶香入眠;去年落成的茶文化餐厅,可同时容纳百人品茗用餐。

“生态价值转换,这几年我们重点做深茶体验。”许红飞描绘着游客的沉浸之旅——在工作人员引导下采茶,参与加工,最终品尝自己劳作的成果,“喝自己采摘的茶叶,那种意义,很不一样。”茶,从农产品蝶变为体验品、文化载体,在绿水青山间释放出叠加效益。

一片叶子的旅程,也早已跨越秦岭。金桥茶叶于2017年首次出口哈萨克斯坦,随后又远赴美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地推介。许红飞兴奋地展示他拥有56万粉丝的抖音账号:“线上销售同样风生水起!”莲花茶园的3家直营店(茶园、山阳县城、商洛市区)与线上渠道共振,将“山阳味道”送往更远方。

山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立林说,全县聚焦在提质增效、品牌整合、市场开拓和资金扶持等4个关键方向,一方面狠抓茶园管理,改造升级设施;另一方面强力整合“天竺翠峰”公用品牌,积极融入全市“秦岭泉茗”公共品牌体系;同时组织企业“走出去”参展,推动山阳茶叶“进超市、进景点、进服务区”;更重要的是谋划项目,在茶园升级、标准化建设、茶旅融合等环节注入资金活水。

记者离开莲花茶园时,回首望去,黄花岭上绿意更浓。63岁的全贤林依然在茶垄间忙碌,韦正云冲泡的新茶氤氲着清香。这片曾经的荒山,如今每一片舒展的茶叶都承载着生计的暖意和绿色的希望。山阳人用近30年光阴,在秦岭的褶皱里写下一部“活的生态经济学”——当荒山真正蜕变为“茶山”,那绵延的绿浪,便是大地上最动人的“金山”。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