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百科
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5A级景区为什么会“捧着金饭碗要饭”?|说政经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8 18:00:00    

桂林山水。视觉中国/图

游客连年增长,亏损却越来越大,是近年来国内旅游市场出现的极具反差的现象。

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五一假期5天,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

然而,上市景区陆续发布的一季报或年报却显示,经营出现巨亏。南方周末记者仅初步统计了18家上市景区和个别非上市知名5A级景区,发现半数以上营收和净利润下降超过10%。

一边是游客们的熙熙攘攘,一边是景区的巨额亏损。一些掌握核心资源特许经营权的景区,被称作“捧着金饭碗要饭。”

比如五一期间多次被挂上微博热搜的桂林山水,有旅客吐槽,今年桂林竹筏密度等同于“草船借箭”。

其背后是手握两江四湖水上游特许经营权40年、银子岩特许经营权66年等稀缺资源的桂林旅游(000978.SZ),该公司从2020年到2024年的五年间,除2023年短暂盈利,其余年份全部亏损,累计亏损近10亿元。尤其是2024年,营收降了7.58%,净利润暴跌1830.7%。

全球知名的张家界有过之而无不及。ST张家界(000430.SZ)发布公告称,最近三个会计年度归母净利润均为负值,从山水旅游第一股戴帽ST已连续亏损5年,总计约13亿元,仅2024年就亏了5.82亿元。

公司甚至被负责审计的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带有“与持续经营相关的重大不确定性”段落的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按照相关规定,深交所将对张家界公司股票实施其他风险警示。

主打文化旅游的西安旅游(000610.SZ)也已经连续亏损12年。拥有大唐不夜城、大唐芙蓉园和古城墙的曲江文旅(600706.SH)同样连续亏损三年。大唐不夜城是国内最早开设抖音等账号的地方文旅项目,按理说流量、知名度并不缺,却依然盈利艰难。

原因肯定不是游客不热情。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最近几年全国出游数据,从2022年低点的25.3亿人次,到2023年恢复超过48亿人次,再到2024年攀升至56.15亿人次,距离2019年历史高点60亿人次只有一步之遥。今年的出行数据很有可能再创新高。

在客流逐年增长,且客单价并无明显下降的前提下,整个旅游行业的上下游,不可能都不赚钱,景区、酒店、餐饮、交通、信息平台等环节,一定有增长点。

先看酒店。上市公司锦江酒店、华住集团、首旅酒店和亚朵2024年的客房收入、日均房价和入住率都在下滑。华住净利润同比降低25%,锦江营收和净利润都在降低。亚朵虽然赚了12个亿,但靠的是卖枕头和被子。民宿则严重供过于求,截至4月底,企查查上现存34万家民宿相关企业,超六成在3年内成立,开业不到一年的占27%。

餐饮也没有分到蛋糕。比如处于多个旅游核心地段、旗下拥有多家老字号饭店的西安饮食(000721.SZ),近五年亏损6.36亿元。上市28年就从未盈利过。

互联网平台2024年倒是集体盈利:携程全年营收533亿元,净利润高达172亿元。同程旅行营收上涨45.8%,净利润27.9亿元。途牛旅游也扭亏为盈。

原因不难理解,旅客即便不住五星级酒店,也总会住青旅、民宿,若要购买景点门票或餐饮,也会上各大平台看看有没有优惠券、城市消费券,整个产业链都得向平台付费获取流量,互联网平台成了旅游产业链“赢家通吃”的一方。

不过经营不善,更重要的原因还在于旅游景区自身的盲目扩张。

比如桂林旅游,公司解释亏损的原因是2024年特大洪水使客流少了8%。实际上,不可忽略的是公司2013年收购罗山湖旅游,却停工至今,导致资产计提减值准备1亿元。同年收购商业地产项目,也因为股东纠纷长期空置。集团下属的汽车运输公司收入也逐年减少。

ST张家界更为典型。虽是上市公司,但上市主体并没有核心景区武陵源以及天门山的经营权,仅依靠索道客运、观光电车、旅行社和酒店赚钱。2016年,国内刮起一股“古镇热”,张家界地方立即上马“大庸古城”项目,总计投入超过22亿元,但建成后古城一直亏损,严重拖累张家界的经营。

这背后仍与地方政府的粗糙经营有关。

目前国内绝大多数景区类上市公司的实控人是地方国资,在财务上,旅游景区通常也是地方收入的重要来源。以曲江文旅为例,其主营业务是受托运营管理景区,以收取管理酬金替代门票。

截至2024年底,曲江文旅的应收账款账面余额高达11.77亿元,最大欠款方正是西安曲江新区事业资产管理中心,隶属于曲江新区管委会,是曲江文旅的直管单位。

收入单一导致景区没有钱对自身进行打磨、细化,并不断通过上市融资、收购、增发来扩张。诸如张家界的大庸古城和桂林旅游的罗山湖都陷入了扩张陷阱,守着无与伦比的自然景观,却将精力放在了做大做强人造景点上。

为了应对经营压力,门票涨价、筑墙挡景等颇受争议的现象也屡见不鲜(详见《筑墙挡景背后,旅游景区也玩资产证券化》)。这不仅给景区经营带来困扰,更逐渐剥离了景区的公共属性,以牺牲公共利益的方式换取短期的经营业绩。

如何让旅客心甘情愿地掏钱?流量道路似乎已经走不通了。

相比门票动辄百元、地处深山老林的自然景观,县域旅游持续火热,这类“反向旅游”也预示着旅客游玩需求的多元化,“人少、景美、体验好”的小众目的地更加剧了旅游行业的竞争。

老牌景区的出路,要么是将已有的自然美景持续打磨、精耕细作,将体验感拉满;要么是纳入地方特色,将新鲜好玩的元素做到极致,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

毕竟景区们躺着挣钱的时代早已结束。

南方周末记者 徐庭芳

责编 张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