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山黑水到热带丛林,从长城脚下到太行山上,从华北平原到南海之滨,随着日寇侵略的战火向我国中部、南部蔓延,历经苦难的中国大地上,不断汇聚起各族人民誓死抗日的滚滚洪流。
中国会亡吗?不会亡,胜利最终属于中国。中国能够速胜吗?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中国抗战力量如万物生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所到之处皆遇各族军民的顽强抵抗。
任凭惊涛骇浪,屹然砥柱中流。毛泽东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在艰难且漫长的岁月里,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各民族军民振奋精神、团结一心,筑起真正的铜墙铁壁。
“打猎用的鸟铳是自卫队的主要武器,打中以后重伤则死,轻伤则满身皆砂,做不成手术,很痛苦,让日军非常头疼。”湖南省洞口县人大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戴伟建告诉政知君。80多年前,位于雪峰山东麓的湖南省洞口县活跃着一支以瑶族猎手为主的民间抗日武装“嗅枪队”。日寇入侵湘西时,瑶族猎手拿起鸟铳,与日军作战,还配合正面部队,参加了湘西会战中的重要战役——马颈骨歼灭战。
发生在1945年4月至6月的雪峰山会战,又称湘西会战,是中国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最后一次会战。湖南省洞口县是主战场,为抵抗日寇侵略,当地瑶汉群众苦修“工事”,于马颈骨、椒林界、望乡山深挖战壕上百里,掩体上千个,积极配合和支援中国抗日军队。
“嗅枪队”的前身是成立于1936年的“守界队”,抗日战争爆发后,更名为“瑶民抗日自卫队”,队员逐步扩充至36人,队长是瑶族首领蓝春达。
《湖南文史·湘西会战专辑》一书中,对蓝春达率领的瑶民抗日自卫队如此表述:“队员熟悉地形地物,善于翻山越岭,又长于黑夜奔袭。”队员以猎枪、爆弹为主要武器。爆弹近似手榴弹,非死则伤,猎枪往鼻部一嗅,实为瞄准,“轰”的一声喷出一团火焰,日军称这种武器为“嗅枪”,称这支队伍为“嗅枪队”。
戴伟建介绍,“嗅枪队”灵活运用“麻雀战”,即像麻雀觅食一样行动灵活,忽东忽西,忽聚忽散,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紧密协助中国抗日军队作战,不断袭扰打击敌人,成为湘西民间抗战组织中的一支奇兵。
雪峰山会战打响后,日军116师团109联队撤往洞口桐山方向,“嗅枪队”哨兵最先发现这支日军部队。汇报情况后,中国抗日军队决定联合多方力量在马颈骨共同围歼日军,由距离日军最近、熟悉地形的“嗅枪队”承担伏击任务。“嗅枪队”连续打了七个昼夜,经历战斗数十次,经常有日军倒在“嗅枪队”的枪口下。
此战歼敌1300余名,俘虏日寇上百名,并击毙了109联队的联队长泷寺保三郎,日军109联队的建制自此消亡。当地群众多年以后到马颈骨砍柴打猪草时,日寇枯骨及军刀等遗物俯首可拾。
2023年8月15日,纪念民间抗日武装“嗅枪队”的雕塑在湖南洞口桐山乡落成,雕像主体为两名健壮的瑶族汉子,脚穿草鞋、手执嗅枪、腰别猎刀,一如当年国难危重时的昂首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