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粤东女子将所得遗产折现二万五千元,通过《生活》周刊捐给东北义勇军;东北义勇军将领马占山给《生活》周刊的回函,对粤东女子表示感谢……一张收条与一份回函背后的感人事迹,正是抗日战争烽火中无数个“她”保家卫国的鲜活注脚。
为纪念中国妇女在抗战中的卓越贡献,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和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合办“抗战中的女性力量”展览,通过近百件珍贵文物、百余张历史照片,展现中国女性从家庭走向社会、走入战场、走向胜利的伟大历程。继上海展出后,展览将赴长春巡展,从9月3日展至明年3月1日。
再现斗争事迹
血色年代,很多女性超越了传统女性的角色藩篱,用生命撕碎“柔弱”标签,铸就巾帼丰碑。她们是母亲、是妻子、是女儿,更是肩负重任的战士,以非凡胆略谱写了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
展览以“抗战中的女性力量”为主题,以抗日战争时间线为明线,妇女解放为暗线,相融相嵌。上篇“局部抗战”通过历史图片、人物访谈、文献资料等,主要讲述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战争中的女性身影、一·二八事变后中国妇女组织的相继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妇女运动开启的新篇章等。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女战士使用过的牛皮公文包(均馆方供图)
八路军女战士使用过的马褡子
“抗战期间许多女性自发捐款资助。比如展品中粤东女子这笔钱,对当时普通家庭而言,是一笔巨款。报刊纷纷跟进报道,带动群众捐款热潮。”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展陈与宣教部馆员李孟月谈到,展品中的报刊文献在当时动员宣传上发挥了巨大作用。
比如,沪上知名女律师史良是上海妇女界救国联合会的发起人和理事,积极参与抗日活动,用律师身份和影响力营救被捕的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在纪念九一八事变五周年的游行中被军警殴伤,伤后第三天她在医院写下自述。1936年第3卷第6期《妇女生活》发表这篇自述,实录她参加游行和被殴经过,具有史料价值。
多份杂志、书刊成为女革命者的隐秘斗争阵地。西北战地服务团由抗日军政大学学员、延安及各地的文艺工作者组成,该团主任丁玲是“左联”成员,也是第一位抵达延安的女作家。这个团从延安出发,东渡黄河,奔赴山西抗日前线,后辗转西安,4个多月演出68场,编辑“西北战地服务团丛书”10种,包括《白山黑水》《西线生活》《一年》《一颗未出膛的枪弹》等,集中西北战地服务团创作的散文、话剧、小说、通讯、歌曲、诗歌等。
1942年5月12日,《女声》月刊在上海创办,左联女作家关露,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春天里来百花香”的词作者,她接到党的秘密指示,进入《女声》做编辑搜集日伪情报。她伪装成只知风花雪月的知识女性,充分利用《女声》作为沦陷区宣传妇女解放的难得阵地,向妇女传达独立、自尊、自强的思想;同时利用工作之便,为党搜集情报,完成任务。
1945年10月10日上海妇女月刊社出版《上海妇女》,讨论妇女问题,刊载文章涵盖新中国的建设与妇女界的责任、抗战期间妇女对于国家的贡献等。
融合多元形式
展览下篇“全民族抗战”以人物故事、实物展品、多媒体互动等形式,展现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女性在武装抗日、战地服务、拥军支前等领域支援抗战的贡献。
蔡畅、张琴秋、邓颖超、贺子珍、李贞、康克清……长征中的红军女战士名字在展板上一字排开;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女战士使用过的牛皮公文包、马褡子、缴获的日军军毯……无声诉说着烽火岁月里的血与火。
从静止陈列到多媒体装置,展览将实物、文献、声音融合。“九一八”事变后,各大报刊纷纷对事变进行报道,向世界传递中国东北遭受侵略的真相。展览搜集部分报纸媒体报道,制作成装置。
《大众生活》第一卷第六期的封面上,清华大学女学生陆璀手拿话筒演讲,展览多媒体播放的为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馆藏陆璀口述史。韬奋先生热情赞扬和高度支持学生运动,并加上“大众起来!”口号。这张封面后成为“一二·九”运动的经典形象。
“妇女先驱语录盲盒墙”从当时书报刊中摘取丁玲、何香凝、沈兹九等妇女运动先驱之言论,“女人要取得平等,得首先强己”“希望一般女子,各个自觉,自个自决,自个自动”等珍贵箴言收录制成明信片,百年前的女性之声穿越时空与当下共振。
原标题:《抗战中的女性:是母亲、是女儿、是战士!》
栏目主编:李婷
来源:作者:文汇报 许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