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百科
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榜样的力量:“大连兜兜”14年带动5万双手擦亮城市文明底色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5 21:04:00    


编者按

在大连,善意是街头巷尾悄然绽放的微光;在大连,文明是你我身边无需寻找的日常。


为记录那些发生在城市里的暖心故事,捕捉平凡人的非凡力量,培育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即日起,大连日报开设《榜样的力量》专栏,聚焦群众身边的凡人善举,用“小故事”传递“大能量”,展现城市精神气质,营造浓厚文明风尚,为加快推动“两先区”高质量发展提质升级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和丰润道德滋


8月22日,“中国好人”“我爱大连”公益环保团队发起人周华明与志愿者来到星海湾,一边捡拾沙滩上的垃圾,一边向路人宣传环保理念,这已是团队举行的第418期活动。


过去的14年里,在周华明的带动下,5万多人成为“我爱大连”公益环保团队的成员。每到周末,团队成员就拿着垃圾夹、拎着蓝布袋,穿梭在广场、公园俯身捡走垃圾。他们的一次次“弯腰”,成为“我爱大连”的文明具象。



从11人到10万人次


一场坚持了14年的“绿色约定”

2011年8月29日,周华明和几名网友在微博上发起第一次环保活动。那天,11个人带着夹子和垃圾袋,在滨海路捡拾垃圾。这次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成为“我爱大连”环保志愿服务的起点。

此后,只要天气允许,这支队伍周末便活跃在星海广场、傅家庄、劳动公园等地。夏天,他们顶着烈日清理海滩上的塑料袋;冬天,他们在寒风中捡起公园角落的烟头。14年间,“我爱大连”公益环保团队累计举办活动400多场,参与人次突破10万,清理垃圾超200吨。



创新公益活动形式

让绿色环保活动“破圈”

日常工作,周华明是仲裁员;业余时间,他是环保志愿者、沙河口区“北斗七星”文明实践联盟的领队;网络上,他以“大连兜兜”为网名,在各社交平台展示大连美景。


为了让环保理念“破圈”,周华明不断创新公益活动形式。2023年旅游旺季,面对星海广场夜间激增的游客,他首创“夜巡环保”模式,号召年轻人下班后参与。400多名志愿者手持荧光垃圾袋,在灯光璀璨的广场上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在青泥洼步行街,志愿者发明“垃圾金字塔”:将路人丢弃的饮料瓶在垃圾桶旁码成艺术造型,配文“这是今天第18座‘埃菲尔铁塔’”。有网友在微博留言:“原来捡拾垃圾也能这么酷!”



带动全民参与

感受一座城的绿色觉醒

团队成立之初,捡垃圾用的夹子、手套、垃圾袋都是成员自费购买;运送工具的车辆,是志愿者的私家车。起初,有人不理解他们的做法,周华明却从不辩解,只是日复一日地坚持。


渐渐地,质疑变成了赞叹,赞叹变成了参与。环保不再是“少数人的坚持”,而是全民参与的“城市行动”。


公园里遛弯儿的大爷主动加入队伍;游客默默将垃圾扔进志愿者的袋子;外卖小哥路过也会停下车帮忙捡起飘落的包装纸;地铁车厢里撒落的传单会被乘客默默收拢;夜市烧烤摊主都备着两种垃圾桶,“贝壳归左边,签子放右边,海鸥等着加餐呢!”城市文明氛围更加浓厚。

在周华明的带动下,大学生社团定期组队加入,企业将环保活动纳入团建。有的青年志愿者在参加活动的过程中相识相恋,将爱情之花盛开在奉献社会的公益活动中,还有智力发育迟缓的孩子在家长的陪伴下逐渐融入集体,在鼓励和赞扬声中不断成长。

如今,“我爱大连”的绿色涟漪已跨越地域。央视镜头记录下他们的故事,全国网友通过微博话题#我爱大连志愿者群#见证这座城的蝶变。


从“被误解”到“被追随”,周华明依然保持初心,他说:“爱一座城,不需要惊天动地;护一方净土,只需从一次弯腰开始。”



本条微信由“大连发布”(微信号:dl-fabu)编辑制作

文字:徐婷婷 大连新闻传媒集团记者杨旭

图片、视频由受访单位提供

美编:张欣

编辑:王辰

校对:鞠传强 滕永梅

主编:单淼

监制:穆军 宋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