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百科
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紫牛热点 | 寻亲40年,72岁“老宝贝”将到镇江认亲:无论多大年纪回娘家,我永远都是个孩子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5 19:06:00    

1958年9月25日,4岁的李秀娟被遗弃在上海街头,随后被送往辽宁鞍山,成为“国家的孩子”。她从30多岁起开始寻找亲生父母,寻亲组织和警方曾做了大量努力,却始终未能找到线索。她本人甚至曾多次路过老家门口却浑然不知,被志愿者亲切地称为“寻亲老宝贝”。在DNA技术的帮助下,近日,她终于在镇江丹徒区宝堰镇找到了亲人。弟弟看到她的照片后泪流满面,说她和母亲年轻时一模一样。亲生父母曾为寻找她二十多次前往上海,最终带着遗憾离世。72岁终与亲人团聚,李秀娟表示自己感到无比幸福。7月26日上午,她将前往宝堰认亲。

小时候的李秀娟

4岁成为“国家的孩子”,被收养到辽宁鞍山

1958年9月25日早上5点左右,民警在上海浦西南码头汤罐弄口发现了年仅4岁的李秀娟。她身上带着一张写着“1954年农历2月13日出生”的纸条。随后,民警将她送往上海孤儿院。入院记录显示,她当时留着平顶头,满头是疮,还有腹泻症状。她身穿大红色女式罩衫、黑底红格子棉衣,下穿细黄小格子棉裤,赤脚,脚上穿着一双蓝布面鞋,鞋头有绣花,并且鞋头有修补痕迹。

李秀娟后来听弟弟说,她的亲生父母年轻时曾在上海打工。当时他们共有七个孩子,由于生活条件艰苦,无力抚养这么多孩子,最终送走了五个,还有一个不幸夭折。

李秀娟在上海孤儿院待了18天后,根据统一安排,和一批类似情况的孩子一起被送往辽宁鞍山,成为“国家的孩子”。如今她仍清晰地记得当年乘坐火车离开上海的那一幕。

来到辽宁鞍山后,一对夫妇收养了她。由于年纪尚小,她早已记不清亲生父母的模样,只依稀记得一些家乡话。李秀娟曾听养母说,起初她每天抱着养父母家门口的一棵大树,哭着喊:“姆妈噶一,姆妈噶一。”这是“妈妈回家”的意思。她这样哭了整整一年,而当地人根本听不懂她在说什么。

后来养父母离婚,李秀娟随养母生活。养母可能因精神受到刺激,经常责骂她。加上身世问题,她也常受到周围人的冷眼与歧视,她在眼泪与孤独中慢慢长大。

年轻时的李秀娟

在为养父母养老送终后,李秀娟从32岁开始正式踏上寻亲之路。起初她以为自己的老家在上海,因此主要目标集中在该地。她曾在多家报纸上刊登寻亲启事,2007年还带着鞍山一群命运相似的“上海孤儿”前往上海,查询孤儿院档案资料。

八年前,她在“宝贝回家”网站登记了信息。来自南京高淳的志愿者们认为她所说的“姆妈嘎一”可能是当地方言,于是在线上推广,并组织线下走访,但很长时间都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

很多与她命运相似的“上海孤儿”也有寻亲意愿,于是李秀娟建立了微信群,并担任群主。她曾多次前往镇江寻亲,但始终如大海捞针,甚至曾驾车路过亲生父母家门口却浑然不知。很多群友陆续找到了亲人,而李秀娟却迟迟没有进展,连帮助她的志愿者都急得白了头发。

李秀娟

“无论多大年纪回娘家,永远都是个孩子”

李秀娟身体状况不佳,曾多次接受手术,近年来甲状腺癌又复发。2022年,她的老伴也因病去世,这让她更加迫切地想要找到亲人。

通过23魔方的DNA检测,确认李秀娟的祖籍在镇江丹阳一带,但很长时间内仍未取得突破。她甚至因此患上焦虑症,整夜失眠,志愿者都不敢轻易提起寻亲的话题。2023年4月,她的儿子和儿媳为了帮她实现回家梦,带她前往疑似家乡的地区进行寻访和宣传,当地媒体也进行了报道。期间有几户疑似亲人前来进行DNA比对,但最终都未能成功。

后来,志愿者找到了一位与她血缘关系较近的三代表亲,并展开了艰苦的“扫村式”走访,比对了数十户疑似家庭,累计行程超过2500公里。最终,他们找到了一位共祖基因达到1392段的近亲,意味着李秀娟距离找到亲人仅一步之遥。

借助这一线索,志愿者锁定了疑似李秀娟的亲人。疑似妹妹回忆说,他们的父母原本有七个孩子。1958年9月,家中已无粮食可吃,父亲带着17岁的大哥,推着木板车,带着六个年幼的孩子来到上海,将其中五个悄悄放在孤儿院附近,而生病的老六则被带回丹徒老家,但不到一年不幸夭折。

后来,父母又生育了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家中生活条件逐渐好转后,亲生父母曾多次前往上海寻找孩子,前后共去了二十多次,却始终未能找到。李秀娟的一名被丢弃的哥哥也在养父母的陪同下前往镇江寻亲,但未能对接成功。李秀娟的妹妹小时候常听父母提起这些往事,他们在临终前嘱咐孩子们一定要把当年送出去的哥哥姐姐找回来。

李秀娟说:“弟弟一看到我的照片就哭了,说不用验DNA了,因为我跟我妈年轻时一模一样。”志愿者采集了疑似妹妹和弟弟的DNA样本。检测结果很快出炉,确认了他们之间的血缘关系。几十年的寻亲心愿,终于得以实现。

72岁还能找到亲人,李秀娟感到很幸福。7月24日,她从鞍山乘坐绿皮火车启程,计划26日上午前往宝堰认亲。她告诉关心她的人:“1958年10月,我4岁从上海坐绿皮火车来到鞍山,刚到养母家就哭了整整一年,从小就知道自己不是亲生的。如今踏上回家的路,内心无比激动。这是我人生中最幸福的一段旅程,每一次归途都是一种享受。无论多大年纪回娘家,永远都是个孩子。”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宋世锋 马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