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百科
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馆藏千年 洛阳太能“装”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3 12:38:00    

中国经济网7月22日讯(记者裴小阁 彭金美 郭枞枞)“一部洛阳史,半部华夏史,原来只是听人说,听了今天的讲解,每件文物的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感觉历史距离我们并不遥远,这趟来得值,这课补得也值!”来自哈尔滨的游客刘强国近日在洛阳博物馆参观时表示。

漫步洛阳博物馆,自河洛文明展厅,二里头夏都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承载千年文明史的无数珍藏文物,令人目不暇接,如一轴穿越千年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作为十三朝古都,洛阳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最早、时间最长、朝代最多的古都之一。馆内所有的展陈文物与洛阳的历史和文化演变、发展进程、政治地位、经济模式都是一脉相承、互为一体的。”洛阳博物馆副馆长孙海岩介绍说。

孙海岩说,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汉魏时期的陶俑、唐代的三彩,这些都是具有洛阳本地特色和中华民族特色的一些精品的文物,不仅向游客展示了洛阳璀璨的文明历史,也见证了洛阳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繁荣与辉煌。特别是出土的西周早期的兽面纹铜方鼎,不仅是当时青铜铸造技术的巅峰之作,其纹饰和造型至今仍被大量仿制,广泛应用于洛阳的地标性建筑,也是洛阳对历史文化的一种尊重和传承;隋唐时期,洛阳曾是隋唐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的的交汇点,通过出土的铭砖记载,含嘉仓作为当时全国重要的粮仓,粮食存储总量已经接近全国的近半,这也实证了洛阳地理位置、交通枢纽的重要性,以及当时的经济地位。此外,在洛阳博物馆还展陈着大量的三彩骆驼、胡人俑等大批来自西域的文物,以及古罗马和波斯等地的银币,这也实证了洛阳与中亚地区在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和融合,洛阳已然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

“洛阳博物馆也太能‘装’了,以前没觉得,这里的文物根本看不完,而且件件都那么精美、那么厚重,太震撼了!”来自青岛的游客许辰说。

据介绍,从 2023年开始,洛阳博物馆的游客急剧递增,达到了150万人次,截至2024年底,达到了340 万人次。为缓解博物馆接待压力,洛阳博物馆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积极打造线上数字服务平台,对藏品和展览进行数字化转型,游客可通过云观展互动体验身临其境,打破时空限制,享受24小时不打烊服务,博物馆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