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见到顾静老师是在2009年武汉三中的体育课上,她穿着运动服手把手教女生跳健美操,额角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淌,眼里却闪着光。那时的她已是全国优秀教师,却仍像刚入职时那样,把每一个学生的课堂体验放在心上。
如今再见,她身兼湖北省武汉市教科院体卫艺室党支部书记、小学体育教研员等职,却依旧保持着那份对教育的热忱,只是这份热忱已从照亮学生变成温暖教师,进而滋养一方教育。
认识顾静老师16年,我最大的感受是她从未停止成长,而两段与“课标”有关的故事,最让我动容。
早年她刚推动体育课改时,曾慕名向湖北省课改实验校的一位特级教师请教,却被一句“你懂什么是课标吗”泼了冷水。要强的她没有气馁,回校后花了整整一个星期逐字“啃”课标,后来还拉着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跟着体育组前前后后把课标磨了三遍。
就是凭着这份钻研劲儿,她让武汉三中学生从怕上体育课变成爱上体育课。顾静在吃透课标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突破,更让学生爱上了体育,种下了“终身体育”的种子。
如今为了吃透《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顾静又把一本课标“翻烂”了。她还多次奔赴北京、上海等地“取经”,回来后组织全市体育教师培训,带领大家把抽象的课标转化成可落地的教案、可操作的课堂设计。
两次“啃”课标,看似重复的坚持,实则是顾静在不同阶段对成长的注解:年轻时为破解学生“怕上体育课”的困局成长,中年后为帮助教师突破“教得浅”的瓶颈成长,而每一次自我成长的终点都是“成就他人”。
在撰写报道时,我自然想起《中国教师报》名师版正在策划的“中年教师再成长”专题,而顾静恰恰是最生动的例子。42岁那年,她从一线教师转身成为教研员,没有因“功成名就”停下脚步,反而给自己立下“三必到”原则和“四看”细则,不仅让自己打破了中年“瓶颈”,更成了其他教师的成长“推手”。
相信那些曾困惑于“中年还能怎么拼”的教师,以及正在困惑于如何成长的年轻教师,都能够在顾静身上看到答案。所谓成长,其实并不是追求荣誉,而是让自己的成长照亮更多人的路。
《中国教师报》2025年09月10日第6版
作者:本报记者 冯永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