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吴雪薇 见习记者 蔡怡晴
福建作家练建安最近有点“火”——他的小小说《青山径》多次登上中学语文试卷,出现在安徽、内蒙古的模拟试题中。作为中学生语文试题的“熟面孔”,练建安已经有11篇小小说入选大江南北语文试卷,其中的《双龙银圆》还被改编为山歌戏,入选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从机关秘书到记者,再到“红土地文学”的老兵,他用小小说讲述红色故事与客家文化,获评全国小小说“金麻雀奖”。他说,希望笔下人物成为学生青春记忆里的“一道亮光”。
练建安
小小说成“试卷常客” 11篇作品走进全国考场
最近,练建安的小小说《青山径》多次登上中学语文试卷,出现在安徽铜陵、内蒙古鄂尔多斯的模拟试题中,在“百度教育”平台上,这篇讲述身陷敌军重围的红军小战士李树生有关亲情、职责与信念的故事,阅读热度突破64万。
作为中学生语文试题的“熟面孔”,练建安已经有11篇小小说入选大江南北语文试卷。其中,《双龙银圆》不仅被“人教网”等主流教育平台收录,入选《高考作业帮》等备考资料,还被改编为山歌戏,入选福建省文旅厅2023年度福建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剧目。“我的小小说能上语文试卷,是对我最大的肯定。”练建安说。他说,欢迎命题老师无偿使用他公开发表的360多篇小小说,“教育是公益事业,也是一种信念”。
从写公文到“红土地作家” 记者经历成创作跳板
练建安生长于武平山区,龙岩师专毕业后,当过语文老师,后来调入县直机关从事秘书工作。他形容那时的自己“传统而古板”,直到纸媒蓬勃发展的20世纪90年代,他考入海峡都市报社,成为一名记者。
“刚开始采访,手都在发抖。”但奔走在街头巷尾,记录身边百姓的喜怒哀乐,为他们服务,也逐渐磨炼出他日后文学创作的“底气”与“人气”。2001年之后,他应邀参与主持编写《八闽开国将军》系列丛书,由此加深了他与红色文学的不解之缘。
这位“红土地文学”的老兵,此后二十多年间,写下了多部红色题材作品——既有面向青少年的长篇小说,也有厚重的纪实文学。50集《八闽开国将军》系列电视片由他担任总编导兼总撰稿,该片被誉为“半部军史,英雄史诗”,是福建省在中宣部“学习强国”播出的最大型的“国家重大理论文献电视片”,总观看人次超200万。
“小小说不是‘小’文学。”练建安说。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往往是“有种子”的——著名作家刘庆邦老师的一句话深深影响了他。小说要有“种子”,即灵感起点,然后让它“生根发芽”,才不会平庸。
比如,《双龙银圆》的故事灵感就来源于对开国将军王直的一次采访。他把那段真实的“上交银圆”往事进行艺术加工,巧妙设置“丢失了一块银圆”,成为几位老红军战士一辈子的牵挂,从而表现老红军战士对理想与信仰的坚守。“史实是真,情节是虚,文学的魅力就在于二者之间的平衡与转换。”练建安说。
他的作品主题广泛,但红色文化与客家文化是两大主轴。《南山姜》《一件棉大衣》《药砚》《雄狮献瑞》等都深受语文命题教师喜爱。“他们常常表扬我,其实,我要感恩——是他们传播了真善美。”
愿为中学生写作 让真善美成青春“亮光”
去年,练建安以《腊月龙灯》等10篇小小说参评,获第十届全国小小说金麻雀奖。他深知,一篇适合中学生阅读的小小说,不只是故事动人,更要“讲究技巧”。他总结出“三要”:字数适中、结构精巧、正能量突出。“比如同样的情节,第一次写很精彩,但第二次再用就不行了,必须换一个角度讲述。”
练建安常在报刊发表作品,《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等名刊转载,作品连续13年进入年选或排行榜,这大大方便了老师们直接选用。“小小说最大的知音,是中学语文老师。每份试题,都是作者和老师们密切合作的结果。”他笑言,自己的《药砚》被收录进1522份试卷(网上资料),《做客》最近也入选了浙江语文试题,“我喜欢从题库下载来收藏”。
这背后是一种责任感,也是一种信念。“教育,是传递真善美;语文,是播种好价值观。”练建安希望自己笔下的正面人物,能够成为一些莘莘学子青春记忆里的一道亮光。
家乡山水入笔端 让汀江故事流向更远方
“你希望学生通过你的小说,记住怎样的‘闽西人’?”面对记者的问题,练建安想了想,说:“像《药砚》中的老先生华昌一样,身怀绝技、宽容大度;像《双龙银圆》里的王排长一样,忠诚干净、有担当……汀江畔长大的闽西人,都挺有意思的。”
2023年底,练建安的家乡武平通动车了。“练建安客家系列小说”也作为武平文化的特色,被网友当作“广告词”。“在高考后的某个夏天,或许会有学生突然在不经意间想起:‘试卷里有一条南流入海的江,叫汀江。在那里,有一群生动鲜活的人物,有许多传奇故事。’”这,正是写作的意义。
编辑:林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