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百科
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遇见你丨64岁拿起笔学画、习字、著书 她用艺术点亮暮色天空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4 03:39:00    

画面中这一幅幅精美的画均出自一位78岁的老奶奶之手,她名叫秦秀英,人们也会亲切地称呼她“秀英奶奶”。和许多老人不同,秀英奶奶的晚年生活,在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下,从64岁开始,才拿起画笔画画。

第一次拿起画笔描绘世界,识字不多的她还重拾字典,为每幅画作写下故事,将土里的植物、植物结的果子、身边遇到的人和事记录下来。10年间,她的这些画作已经出过两本书了,《胡麻的天空》《世上的果子世上的人》都受到读者的追捧。现在,她的第三本书《亲密折叠》也即将出版。

前半生扎根黄土地的秀英奶奶,从64岁起踏上一条多彩之路,学画、习字、著书,用独特方式在岁月里镌刻下生命印记。

阳光透过窗户洒进屋里,洒在秦秀英的桌上,照亮了她正在画的一幅植物。秦秀英一笔笔勾勒出叶片轮廓,一点点调整着叶脉走向,时不时还写下一些注释。整个房间里,只听得到笔尖在纸面轻轻游走的声音。

秦秀英出生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五原县的一个小村子。小时候家里姐妹多,她只上了一年半的学便在家务农,结婚也早,把四个孩子先后拉扯大。老伴去世后,她独自生活。随着年龄的增长,儿女们发现她变得越来越唠叨,话题总是离不开过去的伤心事。

秦秀英儿子 吕永林:我明显感觉到她的整个人的状态,我觉得不很理想。

2011年,秦秀英去上海的二儿子吕永林家小住。由于不会说普通话,也不会讲上海话,秦秀英极少出门,白天儿子儿媳上班,她就做做家务。

秦秀英儿子 吕永林:有一次我下班回家,看到她坐在卧室里的床上,望着窗外,没开灯。我说,妈你孤不孤单。她说不觉得孤单,反正习惯了。我能感受到,其实这并不是我特别想看到的母亲晚年的样子。

吕永林和妻子芮东莉带着母亲去公园,鼓励她把看到的东西画下来。秦秀英几十年没握过笔了,刚开始她手都是抖的。

秦秀英儿媳 芮东莉:我说不怕,画成什么样我们都觉得开心。婆婆特别心软,特别温柔,为了让我们开心,就说我随便画吧。涂出来一看我们说挺好的呀,这不就自然笔记。

从那以后,秦秀英每天往公园跑,观察草木虫鸟,认真完成儿媳布置的“作业”。

秦秀英:主要就是叫我学点啥,多动动脑子。后来我想反正也没事做,每天画画也不碍事,就和玩一样。

今天画朵花,明天画只鸟,越画越顺手,越画越想画。儿子儿媳建议,画作旁边可以写点什么作注释,秦秀英又拿起字典,一边回忆将近60多年前学的拼音,一边学写字。

画作越来越多,芮东莉把婆婆的作品拍下来发上网,没想到受到很多网友的喜爱。于是,吕永林和芮东莉决定,教母亲用电脑,让她更方便地记录和分享自己的作品。

秦秀英:儿媳教我用电脑,哪里不会就教我学。但他们一离开,我又都忘了。

秦秀英儿子 吕永林:她在创作,本身时间、精力会有转移,但更重要的是她内心会有变化,苦恼和苦难对她的捆绑和扣押,感觉好像慢慢地松开了很多。

秦秀英在创作中回溯自己在黄土地上的一生,将农事记忆、乡土人情融入画作与文字。2015年,她的第一本书《胡麻的天空》出版,这是一本文字加手绘的合集,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专业的画工,却能让人产生共鸣。

书中写道:“以前鸟多,我一个人在地里干活觉得寂寞。突然天空中飞来一群鸟,边飞边叫,我仰头看是什么鸟,听它们的叫声,就不觉得寂寞了……”这片天空,也让她的晚年生活重新开启。

秀英奶奶创作热情高 第三本书即将出版

人生第一本书出版,秀英奶奶说,好像做梦似的,但又那么真实。而她最想和年轻人分享的心得就是“活到老,学到老”。对于学习的态度,用秦秀英自己的话说“牛头不烂,多费两炉柴炭”。

秀英奶奶一直保持着创作的热情。她每天都会花时间画画、写字,记录生活中的点滴。秀英奶奶的儿子是大学中文老师,儿媳曾经做过出版社的编辑,并且他们对绘画自然笔记都感兴趣,因此对秀英奶奶的创作也有很大的帮助。

2022年,秀英奶奶和儿子吕永林共同绘著的第二本书《世上的果子世上的人》出版。在这本书里,她的笔触更加丰富,情感也更加深沉。今年,她和儿子、儿媳共同创作的第三本书《亲密折叠》,很快也要和读者见面了。

4月8日,吕永林和芮东莉前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分社,与编辑对秦秀英即将出版的新书《亲密折叠》作最后的商榷和校对。

《亲密折叠》由秦秀英和儿子、儿媳共同创作,讲述了生活中的婆媳关系,以及儿子作为调和剂的趣事。

出版社编辑 尹晓冬:这本书有三个叙事者,每个叙事者在他自己的板块里都是主角,所以设计师给了一个很好的想法。最后,这本书里红色的部分是芮东莉老师画的,蓝色的部分是秀英奶奶画的,吕永林老师作为婆媳间的调和者,是柔和的黄色。

除了新书《亲密折叠》,秦秀英的第一本书《胡麻的天空》也即将再版。新版中加入了一张秦秀英的新画作,画的是爬山。吕永林说,母亲一直想爬狼山,这么多年都没有成行,2023年夏天,他们陪着母亲实现了这个愿望。

秦秀英儿子 吕永林:如果她不搞创作,她的心灵世界包括生活的天地不打开的话,可能狼山永远是她心里面的一个念想,甚至这个念想可能最后就彻底忘掉了。

每次看到母亲的变化,吕永林都发自内心地欢喜。靠着左手画画、右手写字,母亲正在走出狭窄的过往,生命也开始泛出宽阔的光彩。

秦秀英儿子 吕永林:她可以尝试出去采风,自己拿着智能手机,去我五姨家、我二姐家拍摄河套平原的庄稼、田野、牛羊等待。她自己还去临河的市里面的老年大学,去上太极拳班。我们听了之后很开心,她的天地打开了。

暮年绽放 用热爱重写人生的无限可能

秀英奶奶从64岁开始的这场学习与创作之旅,在岁月的长河中,绽放出了别样的光彩,也为很多人留下了无数感动与启示。

十几年来,一个个的“第一次”在这位老人身上不断出现,或许,这位老人自己也没想到,暮年竟能绽放如此绚烂的光彩。

版税,是秦秀英挣到过的最多的一笔钱,在这之前,她从未想到过自己有一天能靠写字挣钱。

秦秀英大女儿 吕红梅:她说生活没有其他来源,儿女们给她钱,她觉得是花儿女的钱,不忍心花,可仔细了。这书出了,有稿费了,就感觉自己有工资了。

记忆中二十种河套地区的乡土植物,秦秀英画进了书里;生命中出现过或陪伴过她的人,秦秀英或写或画,也把他们留在了书里。

秦秀英:我说把这些记下来,他们谁想看就看看,这也算是故事了。30年代是什么样,60年代又是什么样,到了70年代80年代又是什么样。

现在,只要天气晴好,秦秀英就到处去采风。她赶早市、遛公园、逛河滩,把看到的景色深深地印入脑海。从拿起画笔描绘自然,到写下文字记录岁月,她尽情展现自己眼中的这个世界,也重新发现世界上的那个自己。

出版社编辑 尹晓冬:它不是图文书,是帮助我们能够有幸阅读到的人去了解,一个人可以让自己在这个世上站得有多么牢,内心可以有多么丰富,眼界可以有多么宽阔,自己也可以很有力地去支撑自己的人生。你能感觉到秀英奶奶是个有力量去给予的老人,她能够把一些饱满的情绪、一些温暖的情感和她看到的变迁分享给其他人。

秦秀英:我希望所有的老年人都要活得快快乐乐,生活得有滋有味。不要觉得自己老了,啥也干不了,一天闷在家里头。要把思想放开来,老年人的生活也可以活得精彩。

主播点评

人到暮年,往事浮现,应该如何面对自己的一生?过去的秀英奶奶,孤单爱唠叨,这只能让人愈发沉湎于抱怨,困顿于时间。现在的秀英奶奶,开朗有自信,因为她可以写作画画,左右开弓,用艺术性的方式来讲述情感;往事,也不再是砸向自己的石子,而是世上长出的果子。

可以燃烧,可以绽放,可以对着日暮呼喊,就是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秀英奶奶的天空之所以能被点亮,离不开儿子儿媳的深度参与,他们极富耐心的引导和陪伴,让两代人得以实现精神生活的同频共振。敞开心扉的老年人有多少话可以说,年轻人就有多少事可以做,这也是这段墨香故事给我们所有人的启示。

(总台记者 薛东海 宝音 祁晓新 鲁旭 翟昊辰)

责任编辑:魏韫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