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百科
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甘快看】沙海突围记:一颗蜜瓜的“反荒漠化”密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3 09:36:00    

地处腾格里沙漠与巴丹吉林沙漠合围中的民勤,总与“风沙”紧紧相连。这座被称为“河西走廊东大门”的小城,曾因沙漠化加剧被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断言“将很快从地图上消失”。但如今的民勤,连片的蜜瓜田沿着沙漠边缘铺展,金黄的果实在田野上散发出诱人的清香,而田埂边的草方格像铠甲般守护,民勤正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改写着人与沙漠的相处模式。

从“沙进人退”到“瓜阻沙移”:一颗瓜的生态战争

民勤的沙漠化危机,源于石羊河上游来水锐减。20世纪末,这里的沙丘以每年3~4米的速度吞噬绿洲,“种一斗收一升”是常态,农民在沙地里播下的种子,往往被一场风沙连根拔起。彼时的民勤,是全国荒漠化监测的“重点区”,也是生态移民的“输出地”。

图为民勤县收成镇兴隆村村民在沙漠边缘的瓜地里劳动。富承璘 摄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当地农技人员发现,民勤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沙质土壤透气性强,非常适合蜜瓜生长,尤其沙漠边缘的“半沙化土地”,种出的蜜瓜糖度比普通耕地高出2~3个百分点。更关键的是,蜜瓜根系发达,能牢牢抓住疏松的沙土;而覆膜种植技术,既能保水,又能遏制沙丘流动。

“最初种瓜,只是想让农民在沙地里有口饭吃,没想到成了治沙的‘奇兵’,农民致富的‘金蛋蛋’。”民勤县农机推广服务中心主任段振佼指着一片瓜田说。

如今,民勤的蜜瓜种植区已形成“田埂草方格+田间防护林+蜜瓜作物”的立体防护体系:草方格固定流沙,防护林阻挡风沙,蜜瓜田则像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将沙漠边缘的碎片化绿地连接成片。数据显示,近十年民勤蜜瓜种植区的沙漠推进速度减缓至每年0.5米以下,部分区域甚至出现“沙退瓜进”的逆转。

沙漠给了“甜”,要还沙漠以“绿”:循环经济的民勤智慧

在民勤人看来,蜜瓜与沙漠的关系,从来不是“征服”,而是“共生”。沙漠赋予蜜瓜独特的风味,蜜瓜产业则反哺沙漠治理,这种平衡藏在当地独创的“瓜沙循环”模式里。

图为农民在垄间套种的经济作物涨势旺盛。李文泮 摄

在红沙梁镇的蜜瓜地,收获后的蜜瓜藤蔓成为发展养殖业的有机饲料;垄间套种,实现一地双种,收入翻倍;废弃的地膜也被统一回收,加工成再生塑料颗粒。“沙漠里的每一份资源都不能浪费。”民勤农机中心干部李振路说。

这种循环思维,让民勤蜜瓜摆脱了“靠沙吃沙”的短视。当地农民探索出,每种植一亩蜜瓜,就配套种植一定数量的沙生植物,且种植区域需距离沙漠边缘至少50米,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缓冲带,即固了沙又护了瓜。“我们要的不是把沙漠赶尽杀绝,而是划出‘楚河汉界’,让绿洲与沙漠各得其所。”民勤蜜瓜协会副会长丁丰康说。

如今,民勤的蜜瓜种植面积稳定在16万亩左右,既不盲目扩张破坏生态,又能通过精细化种植实现亩均增收3000元以上。

从“救命粮”到“金招牌”:沙漠蜜瓜的价值重构

对民勤人而言,蜜瓜早已超越了“农作物”的范畴,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在收成镇,每年的“蜜瓜节”上,除了评选“瓜王”,更重要的活动是“沙漠种瓜人故事会”。72岁的李普德老人讲起2000年在沙窝里种出第一棚蜜瓜的经历,眼里闪着光:“那时候一到刮风天,心里比猫抓还难受,怕这唯一的指望也没了。现在好了,瓜田连成片,风沙也不敢横了。”

这种情感共鸣,让民勤蜜瓜在市场上有了独特的“生态溢价”。通过电商平台,印有“来自沙漠边缘的甜蜜”的民勤蜜瓜,能卖出普通蜜瓜1.5倍的价格。更深远的是,蜜瓜产业带动了当地治沙技术的输出——民勤的“瓜沙共生”模式,已被内蒙古、新疆等多个荒漠化地区借鉴,而民勤人也从“受助者”变成了“治沙经验传播者”。

站在沙漠与绿洲交界处,夕阳为蜜瓜镀上温柔的金色,远处沙丘上的梭梭在风中低语。这里没有“人定胜天”的豪言壮语,只有一颗蜜瓜与一片沙漠的温柔博弈——民勤人用智慧证明,与自然相处的最高境界,不是对抗,而是在约束中寻找共生,在风沙里种出希望。正如当地农谚所说:“沙里藏金,不过得顺着它的性子来。”而这颗从沙漠里长出的蜜瓜,正是对这句话最好的注解。(富承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