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司煜 摄
盛夏七月,湟中区冷凉蔬菜迎来丰收季。如何让这些新鲜蔬菜高效、保鲜地运出去?湟中区大力建设冷链体系,为冷凉蔬菜的“鲜”行之路保驾护航。
冷链护航:40小时“鲜”达苏粤餐桌
走进湟中区拦隆口镇长青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保鲜库里的忙碌气息扑面而来,负责人汉喜梅和工人们正麻利地装碎冰袋,隔壁泡沫箱车间机器嗡嗡作响,分拣台前的工人们手不停歇地挑选、分装……这些带着湟中区清冽气息的冷凉蔬菜,即将踏上40小时的冷链旅程,奔赴江苏、广东等地的市场。
“从地头到餐桌,靠的就是这‘冰鲜组合’。”汉喜梅笑着说,加冰、装箱、分拣,每一步都为了锁住蔬菜的新鲜,“40小时直达,品质一点不差,这全靠咱们的冷链体系撑着。”
体系筑基:从田间到产业链的“鲜”路升级
合作社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环境资源,常年流转土地1200亩,种植莴笋、芹菜等10多种高品质冷凉蔬菜。2023年,合作社落实乡村振兴衔接补助资金打造了蔬菜包装泡沫箱制作车间、制冰车间,形成以生产、包装、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链,辐射带动周边12个村发展蔬菜生产与销售。
如今的湟中区,冷凉蔬菜产业蓬勃发展。全区12万亩种植面积,产量突破30万吨,占了青海省蔬菜总量的近五分之一,不仅满足本地餐桌,更成了深圳、广州、上海等大城市的“菜篮子”常客。
农户增收:冷链撑起“家门口”的好日子
有画面,有故事,丰收的喜悦从哪儿来?
这背后,是不断完善的冷链“硬支撑”:225座蔬菜保鲜库、6.8万吨总库容,小南川、浅山片区的区域性配送中心,织成了一张覆盖采收、仓储、运输的保鲜网络。对农户来说,冷链带来的不仅是新鲜,更是实实在在的收益。
“在这儿干了两年多,地里忙时除草、施肥,闲了就来保鲜库打包,一个月能挣4000到5000元,很稳定,家里也顾得上。”员工李建兰的话,道出了全区2.06万蔬菜从业人员的共同心声。
除了硬件升级,湟中区还在探索创新冷链物流模式。“电商直供”“订单式种植”砍掉中间环节,让蔬菜从田间直接对接市场;“最短时间送达”的目标,让“湟字号”鲜品更具竞争力。正如湟中区蔬菜技术服务中心副主任巴三姐所说:“冷链不仅解决了保鲜运输难题,更拉长了产业链,让更多农户跟着富起来。”
盛夏的风吹过菜田,带着丰收的喜悦。一筐筐、一箱箱湟中冷凉蔬菜整装待发。这条路,因冷链而畅通,因新鲜而红火,更因无数人的努力而充满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