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一早,成都新津柳河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张静就带着几袋新产的笋条,走进了新津健康绿色食品联合检验实验室(以下简称“共享实验室”)。三天后,张静将拿到这批产品的出厂检验合格证,顺利完成新一批订单的交付。
这座由市场监管部门牵头、四川省轻工业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省轻工院”)提供技术、企业共同参与运营的共享实验室,正让越来越多像张静一样的小微企业主感受到检测成本大幅降低、效率显著提升的实在变化。
市场监管部门人员同企业交流
据悉,这是成都市场监管领域蹲点服务“立园满园”在全市首创的新举措。该模式运行半年来,全区85%以上的小微食品企业已签约加入,为全区28家食品企业完成1225批次产品检验,拦截不合格样品27批次。
后续,这一“共享”模式将有望在全市推广。
痛点:
自建实验室成本高、专业弱、监管难
食品出厂检验是法律规定必须完成的环节,但对于小微企业来说,却一直是一道不知如何跨越的难题。
“订单时好时坏,但实验室的支出却是雷打不动的”,共享实验室负责人苏明这样说。
共享实验室负责人苏明
据介绍,如果企业选择自建实验室,需配备至少两名检验人员,购买仪器设备并持续采购检测耗材,一年下来综合成本不低于10万元。这对本就资金有限的小微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支出。
另一方面,自建实验室还普遍存在“人员招不来、留不住”的问题。专业检测人员更倾向于选择大型企业或专业机构,导致小微企业实验室技术水平有限,检测项目覆盖不全、准确性不高,进而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难点及薄弱环节。
新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在进行蹲点服务“立园满园”工作,走访当地“健康食品产业园”时注意到企业的这一困境,便提出了建立不以盈利为目的、集约高效的联合共享实验室的想法。
破题:
政企学共建,权威技术支撑,政府免费供地
好的想法离不开扎实的落地。在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支持下,新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快速对接了具备CMA、CNAS、CATL等多项权威资质的省轻工院,由其作为技术支撑单位,负责实验室的具体建设和运营。
省轻工院不仅派出了专业团队,还投入气相色谱仪、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立式压力蒸汽灭菌锅等30余台(套)高精度设备,确保检测结果可靠、权威。新津区政府也迅速响应,免费提供面积为590平方米的场地用于实验室建设。
从想法提出到揭牌运行,这一创新项目快速推进。今年3月,新津健康绿色食品联合检验实验室就正式揭牌成立运行。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其核心目标不是盈利,而是服务小微企业、提升区域食品整体安全水平。截至9月2日,已为全区28家食品企业进行了1225批次产品出厂检验,覆盖13个产品类别。
模式:
“共享”不只场地,更有人、设备、服务
“所谓‘共享’,主要包括场地、人员、设备和知识服务的共享”,苏明介绍道,企业不再需要重复投入实验室建设,也无需聘用专职检测人员,只需每年支付2–3万元即可享受全年300次以内的免费检测服务,折算下来,单批次检测成本不足百元,而以往外检每批次费用需要好几百元,“对企业来说,检测成本降低60%以上。”
批量化检测也为企业节约了大量耗材成本。苏明说,比如同一时间多家企业送来相似的产品,检测溶液可以统一配制,避免浪费。
在人员方面,实验室目前配备了4名专职检验人员,均毕业于食品相关专业或具备多年检测经验。让企业原有的化验员得以“转岗”至车间,加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
四川九合餐饮管理有限责任公司的品控经理万花表示,她目前已送检170多批次,检测效率和质量远超以往,原有检测人员转型去做更重要的质控工作,“成本降了,质量反而提升了”。
检测员进行检验
除此之外,实验室还提供多项增值服务:建立交流群,随时解答企业疑问,定期组织培训,及时传达法规更新。对不合格样品不仅做到即时拦截,还帮助企业在生产全链条中“追溯病因”,系统性解决问题。
成效:
监管强化、质量提升 未来将在全市推广
从监管者视角来看,小微企业的出厂检验长期以来是风险高、能见度低的薄弱环节。新津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罗晓明认为,共享实验室从根本上强化了出厂检验这一“最后关口”,实现监管部门、企业、技术机构三方共赢。
对企业而言,意味着成本降低、质量提升、风险可控;对监管来说,大幅提高了监管靶向性和风险拦截能力;而省轻工院也在服务中积累了更多产业经验。
他介绍,目前全区85%以上的小微食品企业已签约联合共享实验室,后续他们还计划将地方特色作坊也纳入管理。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截至目前,该实验室已累计完成1225批次产品检验,精准检出并拦截不合格样品27批产品,涉及微生物、添加剂、污染物等关键安全指标,有效避免问题食品流入市场。
实验室在发现问题后会立即向企业反馈结果并发风险提示函,帮助企业分析原因提出整改建议、提供技术服务。
成都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生产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院所支撑”的共建共享模式,有效破解了小微企业出厂检验的共性难题,是实现“资源集约化、服务专业化、成本最小化”的优秀范例。
未来,成都还将在更多具备条件的产业园区推广这一创新机制,让更多小微食品企业受益。
红星新闻记者 章玲 摄影报道
编辑 郭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