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节百科
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理论周刊·先声 | 5G时代有些落后,6G时代山东如何“弯道超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7 06:03:00    

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下载一部电影或在1秒内完成

布局6G,山东如何“弯道超车”

□ 李 晔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6G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备受关注。

6G是指融合通信、感知、计算、AI等多维能力,提供百G级速率、微秒级时延及全域覆盖的第六代移动通信技术。作为未来产业的重要领域,6G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引擎和创新动力。

6G不只是通信性能的升级

6G不只是通信性能的升级,更是推动产业变革、重塑经济格局的关键力量。

6G在性能、功能与覆盖上实现对5G的代际跨越。一是实现性能维度指数级提升,支撑极致应用场景。6G运用太赫兹、可见光等高频频谱,达成Tbps级传输速率,用户端体验速率达1Gbps,是5G的10倍;时延从5G毫秒级大幅降至微秒级,可靠性大幅提升,这意味着下载一部电影可能在1秒内完成,同时还能为远程手术、自动驾驶等对性能要求极高场景提供坚实物理基础。二是基站兼具通信与感知功能并融入AI服务,提升通信性能的同时拓展功能边界。6G基站可利用无线电波感知周边环境、物体形状及运动实时调度算力资源,支持边缘侧大模型推理,为工业元宇宙、动态能源网络等智能应用赋能。三是重构覆盖范围,构建全域无缝网络。6G融合高/中/低轨卫星与地面网络,消除沙漠、海洋、空中等信号盲区,构建“空天地海一体化”架构,为应急救援、远洋作业、航空通信等场景提供千兆级接入能力。

6G能够实现多维赋能未来社会发展新范式。一是全面驱动全链条产业革新。6G将全面加速各产业数字化进程,制造业通过6G+数字孪生实现全要素数字化,形成“需求感知-设计协同-柔性生产-精准交付”的智能供应链;服务业依托6G高速连接重构服务场景,突破时空限制,形成分布式服务网络;全息通信技术则催生了虚拟交互未来产业,构建数字内容生产-传输-消费新链条,能够重构工业生产范式。二是变革数字经济运行范式。6G的超可靠低时延通信技术支持实时生产控制和大幅缩短定制产品交付周期;6G+AI研发平台能显著提升研发效率,边缘云架构支撑跨地域研发协同;沉浸式电商平台则实现了全息购物体验,催生新型数字服务市场等。三是重塑智慧社会治理模式。6G全天候通信体系,能够有效促进城市治理数字化、公共安全智能化、民生服务普惠化、全球治理协同化。

国际国内竞相角逐的新焦点

6G作为连接数字经济与智能社会的核心基础设施,已超越单一技术迭代范畴,其发展对于提升国家竞争力、保障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成为全球各国竞相角逐的焦点。美欧日韩等主要经济体围绕标准制定、专利布局、产业链协同展开全方位竞逐。

中国早将6G纳入“十四五”未来产业规划,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明确“培育6G产业”,标志着国家战略的全面启动。截至2024年底,国际电信联盟(ITU)数据显示,全球6G专利申请量中,中国以40.3%的占比领跑。省级层面,北京在6G关键技术研究和试验网建设方面成果显著,率先提出智简网络理论,建设6G新型空口试验平台,搭建了国际首个面向6G的通信与智能融合外场试验网;上海则积极布局6G产业,在6G芯片、终端设备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突破。

山东应构建差异化发展优势

回顾5G时代,山东的5G发展总体呈现“重基建、强工业、轻消费、弱生态”的特点,在通信设备制造、5G应用开发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上落后于其他省份,未能充分享用5G技术带来的产业红利,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也受到一定影响。6G时代的到来为山东提供了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山东应抓住窗口期,积极主动作为,力争在6G时代实现“弯道超车”。

深化顶层设计,构建高位统筹的战略推进体系。建立高位推动的战略规划机制,将6G发展纳入全省“十五五”规划核心内容,与“数字强省”“海洋强省”等战略深度融合,形成跨领域协同推进的发展格局。一是健全政策统筹架构。成立由省政府主要领导牵头的省级专项工作机构,统筹协调工信、科技、财政等多部门资源。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紧密对接国家6G战略导向和全球技术演进趋势,确保规划的前瞻性与落地性。二是完善创新发展机制。组建全省6G产业创新发展共同体,支持共同体建立技术共享平台、专利池和标准协作机制,形成“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品转化”的联动模式。三是搭建战略智库支撑体系。集聚顶尖专家、企业家和科研机构,建立常态化决策咨询机制。聚焦战略性议题开展深度研究,定期发布产业发展白皮书和技术趋势报告,为政策制定提供前瞻性建议。鼓励智库参与国际6G规则与标准研讨,提升山东在全球产业生态构建中的话语权。

聚焦核心技术攻关,打造自主创新强生态。围绕6G关键技术方向,强化创新能力建设,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应用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一是实施关键技术攻关。聚焦前沿领域,整合省内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研发力量,建立协同攻关机制,加大核心技术研发投入,突破“卡脖子”环节,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二是推动融合技术创新。促进6G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交叉融合,开展跨领域应用研究,培育多元化创新场景,形成“技术研发—场景孵化—产业应用”的良性循环,提升产业创新活力。三是创新技术攻关组织模式。支持龙头企业牵头,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开展“场景化”攻关,形成“核心企业引领、中小企业跟进、高校院所支撑”的6G技术协同攻关生态,提升技术攻关效率。四是建设高水平创新载体。布局一批6G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联合创新中心等平台,推动6G通信与海洋工程、高端装备、新能源等产业的技术需求对接,建立跨行业技术协同平台。

锚定特色赛道,构建差异化发展优势。立足山东产业基础与技术储备,精准布局6G核心赛道,打造差异化发展路径。一是海洋通信与全域感知赛道。依托海洋强省建设需求,开发6G在深海探测、海上风电智能运维、港口无人化作业、海洋牧场监测等场景应用,构建覆盖近海养殖与远海开发的全域通信感知体系,强化海洋资源开发管理的数字化支撑能力。二是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赛道。依托制造业强省优势,聚焦高端装备、新能源、化工等产业,推进6G与工业互联网深度融合,打造“6G+制造”标杆示范,提升工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竞争力。三是低空经济与无人系统赛道。顺应低空交通发展趋势,构建低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围绕无人机物流、低空巡检、城市空中交通等领域,支持6G技术在低空通信频谱管理、无人机编队协同、飞行安全保障等领域的应用探索,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先机。四是智慧农业与乡村振兴赛道。依托农业大省资源,推进6G在精准种植、农产品溯源、冷链物流等场景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智能化水平。五是数字文旅与城市治理赛道。推动6G在全息文旅、景区智能管理、数字孪生城市等领域的应用,利用6G高带宽、低时延特性提升文旅体验与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培育“6G+文旅”“6G+城市”新型消费场景。

布局特色载体和服务体系,推动产业集聚发展。立足区域发展战略,构建“双核引领、多点支撑”的6G发展空间布局。一是打造济青双核心创新极。推动济南和青岛聚焦高端研发与产业孵化,形成技术策源与产业辐射能力,带动全省6G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二是建设区域6G特色产业经济带。省会经济圈重点发展“6G+工业互联网”,形成“研发设计—设备制造—系统集成”全链条产业集群;胶东半岛重点聚焦海洋经济与低空经济,布局海上6G基站、无人机物流枢纽、海洋传感器制造基地,构建“海洋通信+低空通信”特色产业生态;鲁南则结合农业与文旅资源,发展6G智慧农业、数字文旅应用,建设农田感知网络设备产业园与全息文旅技术研发中心,形成“农业+文旅”融合发展带。三是布局特色园区。支持地市结合自身优势建设专业化6G产业园区,形成全省6G产业“百花齐放”格局。推动技术应用向县域、园区下沉,激活中小城市创新活力。

强化要素支撑,筑牢发展根基。从基础设施、资源要素、生态环境等维度构建全方位支撑体系,为6G发展提供坚实保障。一是推进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6G试验网、商用网建设,构建多层次、广覆盖的通信网络体系。二是强化人才与资金保障。依托“泰山学者”工程,设立6G特聘专家岗位;与国内知名高校共建未来网络学院。制定专项人才政策,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打造高水平人才队伍。设立省级6G专项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形成多元化投入格局。三是深化开放合作。支持我省企业和科研单位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加强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的协同联动,共建跨区域创新网络,吸引全球创新资源集聚,提升山东6G产业的国际影响力。积极拓展海外市场,构建开放共赢的发展生态。四是完善安全与监管体系。成立省级6G网络安全技术中心;建立网络安全监测、数据安全管理和设备安全认证机制,加强风险评估与防控能力建设,为6G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营造安全可靠的环境。

(作者系齐鲁工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部主任、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