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婷,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公共卫生编辑部主任,主要从事原创医学图书出版、公共卫生史、健康政策与卫生服务研究。南京医科大学与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Karolinska Institute)社区医学与健康教育学博士,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博士后。已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10部、译著1部、新闻/科普作品300余篇。
从南京医科大学启程,继而跨越至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再到北京大学,我的学术之旅是一段不断探索的过程。2021年,我完成了博士阶段的学习,随后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开始了为期3年的博士后研究工作。回顾在站时光,北京大学的“一切以人为本”让我印象深刻。那3年,亦是我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期,在这段宝贵的成长经历中,我切实体会到我国博士后制度在学术研究引领、多元文化交融和青年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效。
有深度:坚持价值引领,激发创新活力
北京大学作为我国首批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从1985年最初设立物理学等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至今,已有5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其中,校本部45个,医学部9个,涵盖理学、信息与工程科学、医学、人文、社会科学和经济与管理等多个领域。这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为博士后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肥沃土壤,也为青年学者提供了探索未知领域的广阔平台。
在北京大学的3年,是我塑造学术轨迹的关键时期。得益于北京大学博士后培养模式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我从原有的公共卫生领域跨界进入科学技术史和医学人文研究领域。
博士后在站期间,我聚焦科学技术史,侧重公共卫生史。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周程教授和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唐文佩教授两位合作导师以及北京大学医学史研究中心张大庆教授的共同指导下,我完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当代重大传染病防治史研究及数据库建设”、中国科协“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科研项目和决策咨询重点研究等多个课题,为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报告,产出多篇较高质量的研究论文。这些经历让我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锻炼了我的项目管理和团队协作能力。而交叉融合的培养模式,有助于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使其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站期间,周程教授经常鼓励我进行多学科合作交流。2023年10月至11月,我先后赴美国纽约和夏威夷参加纽约大学等机构开展的项目学习和学术会议,并在科学的社会研究学会(The Society for Social Studies of Science,简称4S)年会专题论坛“中国医学的跨学科探索”(Interdisciplinary Explorations of Medicine in China)上汇报了关于霍乱监测网络建立的研究成果。与此同时,北京大学医学部国际合作处为青年研究者开设了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的学术论坛和能力提升培训课程;科学研究处则按照青年科技人才的成长周期,打造青年学术交流、青年项目支持、青年人才奖励“三位一体”的青年科技创新发展平台,开发“北大医学科研合作交流平台”。借助这些活动和平台,我不仅拓宽了视野,还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讨研究的新方法、新视角。
值得一提的是,北京大学在医学人文领域的前瞻性布局和对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视,始终立于时代前沿。2022年,我参与编撰《医学是人学——北大医学人文这二十年(2002-2022)》一书,该书系统总结了北京大学医学人文20年来的发展历程,包括机构变迁、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思政党建、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工作和成绩。书籍出版是对历史的回顾总结,是对当下的镜鉴启迪,更是对未来的展望期许,让我对医学人文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多更深的理解,坚定了我在这一领域继续深耕的决心。
同时,作为亲历者,我见证了中国医学博物馆建设联盟的成立。中国科协名誉主席韩启德、北京大学医学部主任乔杰等专家对医学博物馆在传承医学文化、普及医学知识、弘扬大医厚道精神等方面重要价值的深入阐释,也启发了我的思路,如建立北医学者文库、开设名家书坛、策划院士特展、发布《医学博物馆文创设计与文化遗产保护北京倡议》、发起青年文创市集等。此外,我还作为主要成员编纂了《彭瑞骢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此书获评2024年度“十大医界好书”)及《张慰丰医学史文集》等书籍,并获《医师报》“2024年度金笔”等荣誉。
有广度:强调实践育人,勇担社会责任
北京大学的博士后培养模式不仅注重学术研究的深度,更强调社会服务与实践育人的广度。在站期间,我有幸参与了多项与公共卫生实践紧密结合的工作,这些经历让我对全球卫生治理和健康政策领域的社会责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学问无穷,不在徒言,要惟当躬行实践,方有益于所学”的学习和工作方式,比单纯的理论学习更具价值,也更有利于青年人才的成长和视野开拓。
在此,我衷心感谢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詹思延教授。经她引荐,我有幸结识我国著名霍乱防治专家魏承毓教授,并加入了北京大学“春燕行动”研究生志愿者团队担任指导老师。自2021年10月起,我与研究生志愿者每周六上午开展口述史采集工作,同时照料魏教授的生活起居。历时4年的持续努力,我们共同完成了《承任安邦 医心毓人——新中国霍乱防治往事回叙》的编撰出版工作,并系统整理了魏教授近80万字的口述史料。这些经历不仅深化了我对医学研究社会责任的认知,更培养了我严谨治学、服务奉献的专业精神。此外,在詹思延教授及学系其他老师的支持下,我还开展了流行病学学科史的研究,收集整理朱聃教授等学科先驱的珍贵史料。相关研究成果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并被多家权威媒体报道。
科研工作之外,在站期间我积极履行教学职责,指导研究生开展学术研究,为人才培养贡献力量。同时,通过刊发《公共卫生何以发展?》《群策群力 防控重大传染病——共和国传染病防治历程回顾》《几代人织密一张流感监测网》等科普文章向社会普及公共卫生知识,提升居民健康素养;参与撰写《自然辩证法学科发展报告·医学哲学专题报告》,为《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华医学百科全书》撰写词条,在学术知识普及与传播中践行使命。
这些多元化实践之所以成为可能,得益于北京大学创新的博士后支持体系,通过细化的分类管理和灵活多元的考核标准,形成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并重的评价模式,避免“一刀切”。而各类“博士后创新基金”的设置,既鼓励原创性、探索性研究,也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这种多维发展的培养机制,真正让“英雄有用武之地”。
有温度:拓宽就业渠道,传承前辈薪火
北京大学自2020年起推出重大举措,建立博士后在站岗位晋升新机制,允许符合条件的博士后经评审转为专职研究人员,打破了博士后队伍与专职研究人员队伍的壁垒。这一创新机制显著提升了北京大学博士后的培养质量:在站规模持续扩大、招收质量明显提高,培养成效获得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广泛认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博士后出站即获得国内外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聘任,活跃于众多前沿领域。同时,该体系支持多元化的职业发展选择,为博士后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路径。我便是其中一例。
在北京大学,我遇见了许多真诚纯粹、勤勉奉献、笔耕不辍的老前辈。他们虽已步入耄耋之年,却始终保持着对学术的热情和对社会的责任感,他们为人谦逊低调、做人有情有义、工作有声有色、生活有滋有味,这些都深深感染着我。他们是我学术生涯中的指路明灯、治学道路上的良师益友、专业领域里的示范楷模,充分体现着师道传承的人文温度。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陈育德教授“活到老,学到老,学做人,学做事,学学问,终身学,无止境”的精神,以及他做人赤诚纯粹、治学严谨执着、做事求真奉献的精神深深影响着我。2023年,时年87岁高龄的他欣然应邀给师生系统讲述其求学经历和多年公共卫生实践与教学心得。他勉励大家:“一定要认真读书,夯实基础。要学好‘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要坚持‘三严’,即严肃的态度、严格的要求、严密的方法。重视和坚持体育锻炼,做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庄辉教授在病毒性肝炎防治史研究上给予了我莫大帮助。他风雨无阻的敬业精神和那句朴实箴言“一辈子专心致志做好一件事,就很好了”,至今仍激励着我前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韩济生教授在95岁高龄时,用蝇头小楷抄写了泰戈尔诗歌《用生命影响生命》,给我以深刻的精神启迪。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张震康教授和曹采方教授“克难顺意”的叮咛,让我倍感医者仁心的温暖。
这些前辈大家不仅以专业造诣引领我,更教会我听从内心的声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今,从北京大学博士后出站后,我选择成为一名出版人,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公共卫生编辑部主任,致力于医学文化传承,抢救医学史料,讲述医者故事,与医者同行,赓续医学文脉。
在北京大学的3年,我不仅收获了学术上的成长,更将北京大学医学部“厚道行医”的文化精神和“明德为先、厚道为蕴、尚仁为本、出新为常”的办学精神根植于心。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祝愿在北京大学这片沃土之上,越来越多的青年学者继续勇立时代潮头,不畏艰险、锐意进取、勤耕不辍,为民族复兴交上一份属于自己的答卷。(本文图片由作者姜海婷提供)
来源:《神州学人》(2025年第7期)
作者:姜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