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彦平 牟怡晓
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海报新闻记者彦平。
最近几天,细心的网友可能发现了这样一种现象。日照不少大饭店、国企单位食堂,纷纷开始在路边摆摊了。例如我身后的,就是日照经开区经发集团一家国企食堂的摆摊现场,干净卫生、好吃实惠,关键还方便,因此也吸引了不少市民的光顾。
在我们印象里,这些食堂或大饭店,要么仅对内部员工开放,要么只服务于高端宴请。如今却主动走出了舒适区,把美食送到了街头巷尾、送到市民身边,可以说越来越接地气了。
这一转变的背后,既有市场需求的倒逼,更是经营思维的突破。面对大家消费习惯的变化,这些单位没有固守传统模式,而是选择“放下身段”,用更灵活的方式对接大众市场。包子、盒饭或许单价不高,但薄利多销的背后,既是闲置产能的盘活,又是品牌口碑的积累,更是对“民之所需”的精准回应。
更值得思考的是,这种“高端服务+平民消费”的模式,不仅让市民享受到更高品质的餐饮服务,也让企业发现了新的增长点。当大酒店厨师的手艺走进寻常百姓家,当国企食堂的优质食材惠及更多人群,资源的流动便创造了双赢——既提升了社会效率,也激活了市场活力。
长远来看,这种“接地气”的转型,或许会推动更多行业打破“围墙思维”。未来的服务业,或许不再有“高端”与“低端”的对立,而是通过多元供给,让优质资源真正流动起来。
从“等客上门”到“主动出击”,这一小步改变的不仅是经营方式,更是服务理念。它告诉我们:市场的生命力,永远在于贴近需求、拥抱变化。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在竞争中长出新故事,服务才能真正温暖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