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信念是什么?”这个问题始终在我脑海中盘旋。信念的轮廓时而清晰、时而模糊,在持续的叩问和回望中,我逐渐勾勒出教育信念跃迁的脉络。
初入教坛的10年,“成绩第一”是我奉为圭臬的信条。我像个拧紧的发条,一门心思扑在提升学生成绩上。课堂追求大容量、快节奏,禁止学生有任何“分心”的举动。课后严格落实知识过关,甚至用惩罚督促学生学习。这种简单粗暴的“灌输式教学”,竟在短期内换来了亮眼的成绩与荣誉。作为英语教研组长,我多次承担示范课,成为同行眼中的“标杆”。
转折发生在2010年。进入英民中学后,我开启了系统的教育教学专业阅读。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李希贵的《学生第一》等著作如同一束光刺破了我认知的迷雾。恰逢学校推行“五步三查”高效课堂改革,我走进杜郎口中学和洋思中学,亲眼看见“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样态。那些热烈的小组讨论、自信的学生展示,让我第一次意识到:教育不该是知识的单向灌输,而应是生命的双向激活。
在推进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我完成了第一次教育信念的蝶变。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提出的“三重对话”(学生与知识、同伴、自我的对话),为我的课堂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借助“独学—合学—展示—检测—总结”五步流程,我尝试把课堂还给学生:独学环节用预习单筛问题,区分“深知—浅知—未知”,让学习真正发生;合学发挥“兵教兵”优势,在交流中捕捉学生潜意识里的内隐困惑;展示环节鼓励思维碰撞,教师适时点拨拓展认知边界;检测与总结则推动知识内化,实现从“解题”到“解决问题”的跨越。
这种对话式课堂虽然提升了学生能力,却暴露了效率与深度的短板。2014年起,我开始系统学习心理学、教育学理论,从《静悄悄的革命》到《教育的目的》,每一次阅读都是一次认知重构。大量的研读让我不禁思考:当我们聚焦能力时,是否忽略了更根本的生命成长?
此时,朱永新教授倡导的新教育为我打开了新视野。作为年级主任,我将“构筑理想课堂”与“推进每月一事”相结合,在24个班级中展开教育实验。课堂革新上,我尝试大概念单元教学,以问题链串联知识,用大任务驱动“知识—生活—生命”的共鸣。例如在英语绘本课中,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理解多元文化,在戏剧改编中表达生命感悟。同时构建民主课堂,让学生的每个观点都被尊重,并以审慎的姿态回应学生的有声语言与无声诉求。此外,开发晨诵、电影、生命叙事剧等卓越课程,当学生在叙事剧中演绎自己的成长故事时,知识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照见生命的镜子。
习惯培养上,我以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教育是灵魂的唤醒”为指引,从七年级开始推行“每月一事”主题活动。学生通过“整理书包大赛”“时间管理日志”“社区志愿服务”等实践,将规则意识、责任担当内化为生命自觉。我带的2023届毕业生不仅中考成绩优异,更展现出难得的自律与担当,这正是“关注分数更关注生命”的生动注脚。
从“成绩至上”到“能力本位”再到“生命至重”,我的教育信念经历了三次重要跃迁。如今站在课堂中央,我不再是知识的“传送带”,而是生命成长的陪伴者:用大概念教学激活思维,用民主对话守护尊严,用卓越课程丰盈心灵。正如朱永新所言:“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当我们把学生的生命置于教育的圆心,分数便不再是丈量成长的唯一标尺,而是生命绽放时自然结出的果实。
这就是我历经二十载教坛浮沉后,逐渐清晰的教育信念:关注学生生命成长,将学生生命置于教育的核心位置。
(作者单位系河南滑县锦和街道英民初级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30日第7版
作者:王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