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无锡籍文学巨匠钱钟书出版长篇小说《围城》,以犀利笔触刻画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尽管小说未直接描写无锡,但字里行间隐现的江南饮食、家风底蕴,无不折射出钱氏家族“博学慎思”的文化基因。近年来,无锡通过学术研究、文旅融合、故居保护等多维度举措,将《围城》影响与钱钟书文学理念、思想融入到城市肌理,使其成为一张兼具文学深度与地域特色的文化名片。
钱绳武堂
家训传千年,风范育大家
无锡钱氏的辉煌,根植于千年的家风教化。五代吴越王钱镠留下的《钱氏家训》强调“子孙虽愚,诗书须读”。《钱氏家训》于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首个国家级家训非遗项目。惠山古镇的钱武肃王祠内,陈列着钱镠“免死铁券”复刻品(原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以及钱氏迁徙路线图。
钱钟书父亲钱基博曾以家训劝导儿子:“立身正大,待人忠恕”,克制其文风尖刻之弊。这种治学与为人的平衡,也体现在《围城》中讽刺与温情的并存。如今,无锡通过钱王祠祭祀大典、家训研学等活动,将钱氏家训从家族遗产升华为城市精神资源。
钱钟书给刘桂秋的回信
无锡文史研究学者、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刘桂秋向江南时报记者讲述了他和钱钟书的一件往事。1990年下半年,刘桂秋正在研究钱钟书的《管锥编》,他对书中的一个观点有了新的想法。1991年1月,他决定给钱钟书写信,在信中将自己的上述发现告诉了钱钟书。信是寄出去了,但刘桂秋并没有指望钱钟书会回信。没想到十几天后,他就收到了钱钟书的亲笔回信。后来钱钟书在中华书局新一版的《管锥编》第五册中,还把刘桂秋的观点写了进去。如今,在钱钟书故居能看到钱钟书当年给刘桂秋的回信,这封回信见证了一代大家的谦逊风范。
刘桂秋表示,钱钟书先生的才力学识,世罕其匹。于是在一些人眼中,钱先生的一些言行举止,便似乎带了一种狂傲之气。对此,钱先生自己说:“人谓我狂,不识我之实狷。”狷者,性情耿介之谓也,“狷者有所不为”也。“其实,钱钟书先生在‘狷’的一面之外,还有他‘谦’的一面。谦的表现之一,是他对读者来信中认为真正有价值的意见,从来都是虚怀若谷,欣然接受,表现出一代大家的真正风范。”刘桂秋说。
书中藏风味,舌尖忆江南
虽未明写无锡,但《围城》细节中暗藏江南饮食密码。在小说中,方鸿渐回国后与家人共享晚餐,菜单上包括“煎鳝鱼丝”“酱鸡翅”“西瓜煨鸡”和“酒煮虾”。这些菜是无锡人家餐桌上的“常客”,即便在今天,依然具有特别的风味。近年来,无锡着力挖掘《围城》美食IP,将小说中的“蜜汁酱方”“青鱼秃肺”等菜肴复原,并融入惠山古镇等景区的餐饮体验。这种“以味觉勾连文学”的方式,让读者在品尝中感知钱钟书笔下的生活烟火气。
江南人不仅注重主食,茶馆中面点甜品同样不可或缺。《围城》中写道,“方鸿渐”父亲的老朋友本县省立中学吕校长,约方氏父子茶馆吃早点,并向暑期学校学生演讲“西洋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之影响及其检讨”,他们在茶馆里吃了四道“照例点心”,第四道则是汤面。无锡的面很为周边城市食客称道,“银丝面”是特色。此外,《围城》还提及了一种名为“橘子酪”的甜食。江南的茶馆文化中隐藏着无数精巧的小吃,这些甜食不仅味道甜美,更体现了本地文化的精致与用心。无锡人对甜食的钟爱由此可见一斑,无论是小说中的情节,还是现实中的茶馆,都展现出无锡饮食文化的迷人之处。
无锡巧妙串联钱钟书故居与东林书院、惠山古镇、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推出“文学名家之旅”线路。游客可沿运河漫步,在钱钟书故居体悟《围城》创作背景,去钟书客厅品茶吃江南小点心,于惠山古镇品味“蜜汁酱方”,再到东林书院感受“风声雨声读书声”的士人精神,形成“读城—读人—读史”的立体体验。
钱钟书故居
故居焕新彩,钱学启新章
钱钟书故居位于无锡市健康路新街巷30号、32号,系钱家祖遗产业——钱绳武堂。钱绳武堂由钱钟书祖父钱福烔筹建于1923年,其叔父钱孙卿续建于1926年,占地面积为二亩四分八厘八毫(约1600平方米),为七开间三进明清风格,又吸取西式建筑之特点。钱福烔题名“绳武堂”,并集经史语撰联悬于厅堂之上,勉励钱氏子孙勤奋读书,安分守业,和睦相处,继承家风。钱钟书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绳武堂敦厚质朴、竞志奋进的门风,在他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2021年,无锡启动“百宅百院”活化工程,对153处名人故居修缮升级。钱钟书故居后两进被改造为“钟书客厅”,划分为展陈区、阅读区、文创区等五大空间。作为融合阅读、展览、茶饮与休闲功能的多维度文化体验空间,“钟书客厅”通过场景化表现还原了钱钟书创作的情景,引导市民游客沉浸式体验其精神世界与故居的人文肌理。此外,故居附近的“钟书房”社区阅读空间,通过智能交互技术让读者沉浸式体验钱氏文学世界,形成“故居—书房”文化联动。
钟书客厅
2024年,“钟书客厅”入选江苏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间”。“这里不仅是一个阅读的空间,也是集文化承载、活化展示与创新传播于一体的新型文化地标。”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钟书客厅”文化内涵和服务质量,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文化服务。
刘桂秋介绍,钱钟书先生被誉为中国20世纪的“文化昆仑”,他的学问海涵地负,莫究涯涘,有“钱学”之专称。目前,无锡在“钱学”研究与传播方面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从一座故居到整座城市对文脉的传承,无锡对《围城》文化IP及钱钟书思想的发扬光大,超越了简单的文物保护,通过“活态化”利用,使其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文化纽带。刘桂秋表示,正如《围城》所揭示的“进城与出城”的永恒命题,无锡正以开放姿态,让文学经典走出书本,融入街巷、餐桌与日常,在新时代续写“钱氏家学”的传奇。
江南时报记者 邓雯婷 文
马晓康 摄